“国谈”底价是怎么来的?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给企业稳定预期,支持真创新
比去年提前两周,11月28日,受到各界关注的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此次共新增91种药品,同时调出了43种临床已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在今年谈判/竞价环节,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平均降价63%,预计明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本轮目录调整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点?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陈文。
“信封价”测算规则总体保持稳定
“一片药也是大民生。”在今年10月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现场,谈判组与企业从“灵魂砍价”走向“双向奔赴”,关于一款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罕见病用药的价格谈判,在半小时内就“丝滑”达成意向,将惠及数万名难治性癫痫患者。
医保谈判过程中,“信封价”即底价是决定谈判结果的关键。企业两次报价,报到底价115%区间内,可以继续谈判;如果最终出价低于底价,就能进目录,反之出局。“信封价”的产生,则与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和基金测算专家组息息相关。
“经过7年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我们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系统科学的医保谈判底价测算技术和方法。”陈文介绍,药物经济学专家组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据、国内挂网价格、国际价格、同类竞品价格比较等方法,综合测算确定基准支付标准,基金测算专家组更关注药品纳入目录后对基金的影响程度。
他强调,总体而言,测算规则保持稳定,“我们不希望搞大起大落,因为规则的不稳定会让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果实收成要看年景一样”。在他看来,规则的稳定性将引导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
突出对“真创新”支持力度
陈文介绍,在延续过去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今年测算时,针对创新程度高、患者获益大的药品给予了更高的经济性阈值。
“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要把有限的医保基金用于支持创新程度最高的药品品种上,把钱花在刀刃上。”陈文说,今年国谈尽可能将能够填补临床空白、真正具有临床优势和价值的品种纳入谈判环节,对于一些Me-too则拦截在外,突出对“真创新”的支持力度。
今年目录调整范围以新药为主,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调整将包括1类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3类中成药在内的“全球新”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新增91种药品中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历年新高。在谈判阶段,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超过了90%,较总体成功率高16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推动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药价格体系
近年来,围绕创新药定价讨论不断。我国创新药定价采取“自主定价+医保谈判”模式,即创新药的零售价格由企业自主决定,而纳入医保后的支付标准经谈判确定。如何识别、量化、对比药品的创新价值,建立健全药品价值评估机制,成为摆在医保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陈文指出,今年测算技术和方法进一步优化。比如,将谈判药品与目录内已有同适应症的可比品种之间进行经济学比对时,企业需要提供基于临床试验或是真实世界数据形成的经济学证据,供专家组评定。但由于现在一些药品缺乏与参照药疗效方面头对头对比的证据,今年支持专家对企业提交的设计较为科学、方法较为严谨的间接比较证据进行综合评判,符合条件的在测算中适当采信,为测算提供更好支撑。
“不完全强调直接对照,间接对照也予以采纳,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支持。”陈文说,测算方法的完善进一步诠释了“创新价值”与“理性价格”的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药价格体系,即兼顾参保人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的用药需求、企业投入和回报等因素,为创新药在各方共赢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对创新支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他还指出,新版医保目录公布宜早不宜迟,今年提前公布,将为各统筹地区预留更充足的时间来做好落地工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