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万上海市民同时在线抢课!代表建议推动高校引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市民需求旺盛,而当前能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课程仍显不足。”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呼吁,上海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动终身教育和启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应当发挥高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提升上海在国际终身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上海终身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市民欢迎高质量的课程,而能满足市民需求的课程明显不足。”孟钟捷列举说,目前,老年教育课程长期以艺术类居多,参与频次最高的前三名课程为舞蹈、声乐和乐器,健康、人文、社会参与类课程数量偏少。
继续教育方面,尽管2023年首批22家高校“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试点基地覆盖了9个行业门类,但在终身教育、学习科学、绿色金融、AI等领域的课程供给方面,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课程创新与优化亟待加强。
数字化转型尚显滞后。孟钟捷分析道,目前上海的数字化建设仍面临资源分散和协同不足的问题。虽然已建立125个信息化平台和系统、307项教育数据资源库,如注册学习用户数近558万的上海学习网、覆盖使用用户160余万人的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以及拥有超520万个市民学习账户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平台等,但各平台的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与机构,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技术接口,数据的融通与深度分析不足,致使诸多平台仅停留在基础功能阶段,缺乏智能化支持;并且跨部门协调成本、责任划分较为复杂,治理协同效能不明显,制约了数字化转型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深度赋能。
在他看来,振兴终身教育,高校具备独特优势。从全球范围看,随着技术革新、人口结构变化、工作方式转型及社会不平等风险的增加,高校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终身学习的引领者”,社会服务功能也从“第三使命”转变为“核心使命”。我国高校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专业力量,提供多样化课程供给;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师资力量和创新型技能人才;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研究能力,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为更好满足多样化群体的学习需求,孟钟捷建议,政府明确支持高校参与终身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经费支持、项目委托等方式,推动开发与实施面向大学生以外各类群体的终身教育课程,并设计精准匹配个性学习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他还建议,委托高校优化终身教育师资培养路径,通过财政补贴、行业认证等措施,推动高校开发新型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