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从“矿”到“逛”矿山蕴含的“绿色动能”
多彩金秋的徽县,层林尽染间藏着别样的生机。沿着嘉陵江支流蜿蜒前行,昔日沉寂的山谷间,如今塔吊如林、机械轰鸣,一座座矿区建筑在绿水青山间“生长”成最美风景。全国绿色矿山代表——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矿不见矿,处处是景点”的运行模式,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矿业开采的认知。
作为“十四五”规划冲刺的决胜之年,2025年徽县将矿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县域经济突破的核心位置,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掀起了矿业项目建设的全域攻坚热潮。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徽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0%,这背后矿业项目的强劲拉动功不可没。
走进金徽矿业,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灰头土脸”,而是满山绿植与清澈的沉淀池。公司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矿山规划建设理念,将粗碎、储、运、废石处理等工程全部建设在地下,仅将占矿建工程20%的职工公寓、调度中心、科研、水处理等设施放在地面。这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山水相依的工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矿山的传统印象。“以前采矿是‘炸山取矿、粗放加工’,现在我们从探矿、采矿到选矿,每一步都带着‘绿色标尺’。”采矿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矿区投入千万元建设了尾矿干排、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同步实施边坡绿化、生态修复工程,如今采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已达95%以上。
在江洛镇谢家沟铅锌矿浮选项目新矿区,智能监控中心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井下通风、矿岩运输、废水处理等各项数据。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远程调度。“现在用上智能化采矿设备,效率提高了3倍,还减少了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系数大幅提升。”矿区工程师李师傅自豪地说,“我们通过‘充填采矿法’,将采矿产生的废石、尾砂回填到采空区,既解决了尾矿堆放问题,又防止了地面沉降,实现了‘采矿不毁山、生产不污染’。”
矿业的革新不仅体现在环境上的绿色蜕变,更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在金徽新科材料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普通的石头砂砾经过深加工,变成了高纯度石灰石、仿石砖及高端建材用料。“我们建厂初期就确定了‘高端、高效、绿色、行业第一’的发展思路,如今延伸出了仿石系列产品,扩大了新材料需求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高了5倍以上。”金徽新科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形成“采选—加工—精炼—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自2022年正式投产以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完成产值1.8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上缴税费1300余万元。2025年1—8月,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完成工业产值6975.48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
矿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惠及了每一位群众。在江洛镇李坝村,村民王建国的生活因矿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他靠种几亩玉米为生,年收入不足2万元,如今在矿区当运输司机,月工资能拿到6000多元,家里还开起了小卖部,生意红火。“矿区建起来后,路修宽了,路灯亮了,连村里的卫生室都添了新设备。”王建国笑着说,现在村里有近百人在矿区或产业园上班,大家的腰包鼓了,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据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徽县矿业及相关产业已带动就业2.3万人,占全县就业人口的18%,矿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5%。同时,矿业项目建设还推动了县域基础设施的升级——江洛镇至九条沟金矿的产业路全线升级,沿线行政村通了公交;矿区周边建设了多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从“单一采矿”到“多元发展”,徽县矿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场产业升级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大变革”。在这里,“绿色”不再是矿业发展的“附加题”,而是“必答题”,“民生”不再是矿业发展的“副产品”,而是“落脚点”。站在“十四五”规划冲刺的关键节点,徽县正以矿业发展为“新引擎”,持续推动产业转型、生态改善、民生提质。未来,随着九条沟金矿二期、金徽新科材料产业园扩建等项目的落地,徽县将进一步延伸矿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让“黑色黄金”释放出“绿色动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力量。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