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向“新”而行,科技创新筑梦江海
“十四五”时期,面对“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时代考题,作为江海门户的海门,以其坚定的战略定力与澎湃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这片热土,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发展动能深刻变革,在长三角北翼描绘出一幅“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的壮丽画卷。
筑基固本,区域创新能级实现历史性跨越
创新驱动发展,根基在于实力。海门深谙此道,将科技创新置于区域发展的“头版头条”,系统谋划,强力推进,推动全区综合科技实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创新投入与产出双攀升,彰显“含金量”。全区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2024年RD投入占GDP比重达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攀升至38.5%,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4亿元,科技服务业营收超17亿元,创新要素的活力持续迸发。截至目前,海门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95家,较“十三五”末期实现大幅增长;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取得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持续壮大,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创新企业矩阵。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是海门对标对表国家战略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启“创新海门”建设三年行动最直观的注脚,标志着区域创新能级迈上了新台阶。
创新平台体系立柱架梁,铸就“强支撑”。高水平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要素、产生原创成果的关键载体。海门坚持高点站位,围绕主导产业,全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中国模式动物基地等产学研协同平台的建设,有效链接了上海、南京等地的顶尖创新资源。全区累计拥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5家,列入省新型研发机构4家。这些平台如同强大的“磁石”与“引擎”,夯实了海门科技创新的基座,提升了在更大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
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营造“好生态”。海门深刻认识到,优良的创新生态是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的土壤。区级层面成立科技创新工作专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政策供给精准有力,修订完善《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聚焦科创项目落地全流程给予激励。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设立总规模达22亿元的謇创母基金等直投基金,围绕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累计投资122个项目;连续举办“金融直通车”活动,力争科技贷款余额超24亿元。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常态化开展“高企服务日”活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辅导;率先成立区级科技人才发展集团,专业化运营科技人才事务。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海门正加快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聚势强核,创新主体与产业创新能级同步跃升
海门着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浪潮中的“弄潮儿”。
梯度培育,创新企业“森林”枝繁叶茂。海门建立健全“科创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全成长梯度培育体系。一方面,大力引育“源头活水”,通过“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频次,在上海、武汉等地组织开展“双向奔赴 创新海门”等主题招商活动,小分队精准对接高质量科创项目。另一方面,精心呵护“幼苗成长”,形成高企申报企业库和培育企业库,分层分类进行辅导,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持续扩容。澳斯康生物连续三年获评省独角兽企业,展现了海门企业在细分领域达到的顶尖水平。这种“皓月当空”与“繁星满天”共舞的企业生态,为海门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高新区引领,创新发展“主阵地”动能澎湃。园区是产业创新的主战场。今年,海门临江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海门创新发展拥有了新的核心引擎。海门高新区规划打造“一区三园”的总体空间结构,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核心区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2024年,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265.2亿元,其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海门拥有各类科创载体园区27家,通过搭建数智化平台、开展专业培训、引入专家诊断等方式,不断提升载体运营绩效与专业化水平,为科创项目孵化、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空间。
产业焕新,现代产业集群“向新而行”。海门立足产业基础,前瞻布局,全新升级“5+2+X”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传统优势产业在科技创新赋能下“老树发新枝”。以家纺产业为例,不再是“传统”代名词,而是向着科技、时尚、绿色加速转型。材料研发层出不穷,中国化纤高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CASTOR·安芯丝、奥度利康公司开发的纳米杀螨功能新材料等,为产品注入科技内核;智能生产“你追我赶”,博腾家纺、梦洁家纺、南方寝饰等企业大力推进“智改数转”,建设智能车间,效率提升30%以上;创新销售“多点开花”,电商蓬勃发展,叠石桥家纺线上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网家纺线上销售的70%。
融通致远,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进阶
创新的持久活力,源于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创新要素的高效融通。海门致力于破除障碍、打通堵点,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深化改革,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活力。海门始终将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积极落实上级关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各项决定,探索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措施,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与省市业务部门沟通,畅通资源、人才与海门产业融合的通道。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共建集成电路研究中心,柔性引进高端人才。这些举措,使海门正成为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产研协同,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海门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主动深入摸排企业技术需求,精准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近年来,海门年均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数十项,组织产学研活动超20场次,对接高校院所数十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数百项。海门重点共建的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都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物,致力于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开放链接,拓展协同创新“朋友圈”。海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体系;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大局;创新性地在上海、武汉等创新资源富集城市设立謇公茶馆等“创新飞地”,通过“飞地招商+基金资本”双轮驱动,搭建政企对接桥梁,实现“异地孵化、海门转化”。这种“内外联动、双向开放”的格局,为海门科技创新注入了更多元、更前沿的动能。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