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医生网
当前位置: 便民医生网 > > 快讯

记者节丨“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亲述:实地找寻新闻点,不做新闻搬运工

文章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3-11-08 14:12:21   阅读量:5548   

2023年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此时此刻,祝福与敬意送给所有正坚守在岗位一线奔赴现场、记录时代的媒体人:祝大家记者节快乐!

记者节丨“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亲述:实地找寻新闻点,不做新闻搬运工

11月6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由上海市记协选送,黄浦区融媒体中心主创,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刊播的消息《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收官“水塔人家”要搬迁》荣获三等奖。

日前,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黄浦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惠明在参加上海市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时,以“实地找寻新闻点,不做新闻搬运工”为题,通过演讲的形式,介绍了这篇消息报道采编的台前幕后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记者刘惠明的采访故事,了解一个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过程,以及一位“时代记录者”眼中、口中、心中的城事民生。

在谈到采访的起因时,刘惠明说,去年8月,单位领导交付了一个任务,去报道建国路地块的旧改,一、两天内要完成,这个报道还要参加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各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开展的《人民之城》大型系列报道,时间紧,任务重。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改,众多媒体都有大量报道,建国路这个地块,先前各大媒体都已经有了各种报道。如何寻找新闻亮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下这段历史,他抓紧时间,在实地采访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询问了相关人员,对这个地块有了基本的了解,初步定下了采访方向。

“当时正值上海高温,实地采访的这一天,人在室外不动,不一会也会汗流浃背”。谈到采访当天的天气,刘惠明很有感触,“采访所属的居委会在弄堂深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热情地介绍了整个区域的情况。这个地块的居民已经搬迁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居民已经不多。我问书记,剩下还没有搬走的那些居民是什么情况?书记就给我介绍了相关的情况。在介绍中,书记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感觉。书记说,住在水塔里的几户居民中还有一个人暂时没有搬走。在市中心还有水塔,这本就是一个稀罕事,而这个水塔里面还住着人,这也很少听说过,沪上媒体好像也没有怎么报道过,既然这样,就做做这个水塔人家的故事吧”。

演讲中,刘惠明详细介绍了与黄浦区融媒体中心摄像欧建建采访“水塔人家”的全过程:“住在水塔人家的居民姓保。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七转八转,豁然开朗,眼前一片空地旁,有一座水塔,隐藏在弄堂深处,周边被房屋包围。水塔大约20米高,共有三层,外形类似金字塔,最上面没有搭建居民房间。六十开外的保爷叔搬迁到这里已经有40年了,他住在二楼,儿子住在三楼。走近保爷叔的房间可以看到,虽然两边有窗户,但与通常居民家的窗户不同的是,从窗口往外望,四周都是水泥柱横梁,也就是说外面的风景都被横梁挡住了,开窗户的作用只不过是为了透气。烧饭的地方在底楼的走道上,保爷叔告诉我,每天都会把饭菜烧好,从底楼端到楼上去吃,遇到下雨,地面潮湿,走道还漏雨,只能把碗用保鲜膜盖着端上去,小心翼翼”。

在报道中,刘惠明详细记录了水塔人家的生存现状和居民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二楼通往一楼的楼梯口,有一块活动的木板,白天吊起,可以通行,晚上放下,可以把整个楼梯口盖起,这样一来比较安全,走动的时候不会从楼梯口滚下去,二来还可以防盗。保爷叔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十年,现在儿子已经结婚,搬出去住了。在这里大半辈子,一直盼望住房改善,现在终于有了结果。保爷叔告诉我未来的打算时,抑制不住兴奋:将来买的房子离儿子的房子近点,相互有照应,还可以帮忙带孙子,好好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刘惠明还讲述了采访中的一个生动的细节。在采访保爷叔的时候,隔壁的住户也正忙着打包搬迁。阿姨为保爷叔送来了一瓶自己做的杨梅酒,看到记者在采访,阿姨对记者说,“你如果昨天来,这里还要热闹,好多人都是昨天搬家,这么多年的邻居,将来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好几个人都抱在一起哭。”阿姨告诉记者,这里的邻居关系都很好,平时都是相互照应,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送来送去的。“你看,今天帮忙来为我打包的就是邻居,否则我一个人肯定不行的。我们平时就像亲姐妹一样的。”

演讲的最后,刘惠明深情回顾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谈到了一名50多岁的记者积极投身媒体转型发展,脚踏实地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和信心:“我从1992年开始参与筹建上海市卢湾区有线电视中心,从设计中心机房到社区街道的有线电视网络,从每天到居委集中收取有线电视初装费用到选购电视播出节目,制作电视新闻和开设电视专栏,我一直深深扎根在基层,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之所以我眷恋这片土地,是因为感受到在社区居民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新鲜的事,每天都能面对这些朴实善良的社区百姓。虽然他们经济并不宽裕,居住环境还有待提高,但他们依旧乐观面对生活,以平常心过好每一天,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全媒体记者,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我们的记者脚踏实地,在一线有效挖掘,准确表达,创新手段,不仅要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清,更要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见,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不做新闻的搬运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