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地”变“暖心家”玉门多品牌服务织密民生网
在玉门市老市区深处,一场融入日常的基层治理实践,让和平路社区焕发出崭新气象。这里,红色基因与文化滋养交织,社区服务与居民生活共振,绘就了一幅充满温情的新时代社区画卷。
步入和平路社区,书香与墨韵扑面而来。社区党支部以“党建+文化”双轮驱动,让红色力量渗透至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藏书1300余册的图书室里,“红色书屋”成为居民静心阅读的港湾;多功能活动区内,书法绘画、舞蹈排练、多媒体教学等活动精彩纷呈。党建知识与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送,服务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以前总觉得社区是办事的地方,现在成了我们愿意待、喜欢聚的家。”退休教师张萍的感慨,折射出居民共同的认同。据统计,社区各类功能场所今年已开展活动12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3000人次。阵地不仅“建得好”,更让群众“用得上”,成为连接党群关系的重要平台。
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关怀。面对老龄化趋势,社区打造“银发馨家”品牌,党员志愿者组成服务队,开展“每日一问候、每周一走访、每月一活动”的常态化服务。独居老人家中,时常响起志愿者的敲门声;活动室内,健康义诊、防诈骗讲座、集体生日会等30余场活动陆续开展,已为200余位老人解决各类实际困难百余件。
走廊另一头,“春蕾小课堂”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个成立于2013年的服务平台,已成为填补学龄儿童课后监管空档的重要阵地。课后托管、作业辅导惠及8000多人次,寒假趣味游艺、“春蕾之星挑战赛”、主题教育等260余场活动吸引4000多人次参与。与“周末影院”联动形成的长效服务机制,让这里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二课堂”和快乐家园。
在扶残助困领域,“幸福寓所”品牌同样温暖人心。完善的残疾人档案管理系统、精准的康复指导和技能培训、党员结对帮扶机制,今年已为社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80余件。观影、读书会等文化体育活动,更让特殊群体增强了融入社会的信心与勇气。
社区治理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服务拓展。“一缕阳光”志愿服务品牌探索“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144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特别推行的“积分兑换”制度,让服务时长可存入“爱心账户”兑换所需物品,推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社区新风尚。今年以来,22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600余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突破3000小时。
展望前路,和平路社区将继续深耕“党建+文化”模式,在优化服务、创新方式上持续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这片土地正朝着建设有温度、有品质、有活力的幸福社区稳步前行,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